工程师论文/高级工程师论文——建筑施工工程/ 工程造价论文/结构论文/水利工程/道路桥梁/机械论文/园林规划/暖通/机电/计算机论文
高级会计师论文/高级经济师论文/高级审计师论文/高级统计师论文——财务/证 券/金融/经济论文
教育论文——小学教师/初中、高中教师/大学教师/政工师论文
省级期刊/国家级期刊/核心期刊/EI代理征稿,保证发表。——可代写论文
投稿邮箱:Lunwenfang@163.com
QQ:471508631,50872892,50873297
电话:18998498203,魏编辑
查看代写论文流程和发表论文流程:http://www.lwabc.net/fabiaolunwen.html
误区一:成绩决定院校档次?
中国申请者普遍的最大优势就是,能够考出非常优秀的成绩,无论是TOEFL还GMAT,都是成绩优异,甚至接近满分。但换个角度讲,这也是申请者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误区,认为考了高分,就具备了进入顶尖院校的筹码和绝对优势。其实,高分只能证明申请者的学术能力,而商学院是通过申请人的分数,来判断其是否有能力完成第一年的学术课程,却无判断高分的申请者,是否就是他们所要培养的对象,这名申请者是否适合这所商学院,申请者到底能为院校贡献什么,这些素质都很难通过成绩来判断,而需要通过成绩以外的材料来检验,例如,essays(论文)、recommendation(推荐信)、resume(简历)、interview(面试)。在我们成功运作的案例中,有TOEFL不到100分而考入耶鲁大学的,也有GMAT不
到700而考入Wharton(宾夕法尼亚大学)的,还有GPA2.6的申请者,却成功地拿到了MIT的OFFER。
从这些真实的案例中,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,高分并不是申请中唯一的优势,而只是成功的要素之一。除了分数,我们也不能忽视软性材料,也就是通过文字,来表述自己的背景、总结出自己的优势、与其他申请者相比的独特性等。
误区二:学术背景薄弱,就没有机会申请美国的MBA?
近几年里,一些申请者常常问我这样一个问题:如果学术背景是国内专升本、成人教育自考或是继续学院,是不是就没有机会申请美国商学院?
其实,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。对于工作多年的人来讲,学术背景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。学术背景反映的只是申请人的学术能力以及大学各科成绩,同时还包括申请人进修过的一些基础学科,如会计、金融、数学等。坦白地讲,如果申请人的学术背景不是国内四年制统招,的确会受到一点小小的影响,因为录取委员会会对申请人的学术能力产生一个质疑。但是,这并不至于让整个申请石沉大海。因为商学院评估申请者时,是非常公平、公正的,他们不会因为申请人的某一项弱,就彻底否决掉,他们会通过全面考察综合因素来决定取舍。这时,申请人还可以利用其他机会力挽狂澜,险中求胜。这个“其他机会”就是TOEFL、GMAT成绩。如果申请人的学术背景薄弱,一定要争取在TOEFL、GMAT中拿到好成绩。因为TOEFL、GMAT成绩,可作为衡量申请者学术能力的参考标准,也可以用来预测申请者MBA第一年的学术表现。
误区三:商学院没有任何奖学金?
读MBA的确是一种高风险投入,因为需要付出两年的时间成本以及支付两年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。因此,很多人会比较关注费用问题。他们常常问到商学院是不是没有奖学金?面对高额费用该如何支付?
其实,商学院是设有奖学金的,并且部分学校的奖学金还很丰厚,每年都有一些幸运的申请者拿到全奖、半奖或四分之一奖。比如美国的NYU(纽约大学)、Darden(弗吉尼亚大学)、UNC(纽卡斯尔)等,很多院校都会给优秀申请者提供奖学金制度。
另外,美国前50名的院校,大多数都会给学生提供无需任何担保的贷款。学生可通过学校贷款,来解决学费及生活费问题,通常毕业几年以后,就可以偿还。所以,申请者在申请院校之前,一定要关注一下每个院校的financial Aid(经济援助)这项,这里有各院校对于财力支持援助的具体说明。
了解了以上知识后,大家在申请MBA时,就不会陷入误区,要客观、公正地权衡各方面的因素,以此进行正确的分析,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,以保证申请的成功性。